笔记与流年

2006/10/06

每周一字:秋

中秋之夜,无缘得与远方的亲人团聚,在办公室凑为此文,且学一下“秋”字的来历。

“秋”字,在最古老的甲骨文中仅是一个蟋蟀形,或许是秋日的鸣虫触发了造字者的灵感吧;后在蟋蟀形下加“火”,以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中又加“禾”字旁。字的本义是成熟的庄稼。

“秋”是最能激发作家写作欲望的字之一了,历来颇多诗句与文章。这里引我最近看到的一篇散文—《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先生的《秋声夺人》。摘抄我喜欢的其中两段于下。

但如果将秋作为一个过程,秋的美丽其实不在这种清朗与逐渐的清静、清瘦与清寥,我不喜欢这过程中的秋风生哀、花落悲心。我喜欢夺人的秋声在早秋那种清高与清锐中的秋声浩荡。贾岛有诗句“一点新萤报秋信”,意思是说,秋天是随萤火虫出现而始。萤火虫三月出幼虫,没有翅膀的幼虫要经六蜕成蛹,雄虫蛹羽化后才漫天飞舞。按《汲冢周书》的说法,“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我却一直以为秋实际是从夏至就开始了——夏至阴阳会聚,阳气盛到至极,阴气就开始产生。秋是阴气开始逐渐弥漫的季节,又是秋虫们用歌声一点点呼唤再一点点送走的季节。《诗经·七月》中有“五月鸣蜩”、“五月斯螽动股”,蝉就是蜩,斯螽就是螽斯。《诗经·周南》中专有一首有名的《螽斯》:“螽斯羽,诜诜兮”,这个“斯”在最早使用中我怀疑是助词,后来才与“螽”合成一个名词。大自然的事情处处耐人寻味——夏至后蝉在高处树干上歌颂夏天,螽斯则在低处草浪中呼唤秋天。夏至后过一个月才是大暑。

这种阴阳的变换、四季的流转最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力了。然而我喜欢的却是文字里透出来的那种气息,颇有点这里说的“那种清高与清锐中的秋声浩荡”的模样。

我喜欢立秋前旷野里那种浩荡着的秋声夺人。童年中郊外的夏夜是晴透得中间没有一丝阻隔,黑成那样纯厚的透,萤火虫在那样纯正的夜幕中真可谓“飞光千点”。古人说萤火虫是因腐草与竹根间本身的光感湿热之气变成,所以那漫天的忽明忽暗给人一种清袅,也可谓清气入肌。但各种各样螽斯在这清袅里清舒、清晶、清亮、清越的鸣又组合成一种极强劲生命的力,反过来将那漫天本来阴气氤氲的荧光装饰得那样壮丽。那时身在旷野中,这鸣声真构成一种向你撞来的声浪,千错万织无边无沿,千百万鸣声集在一起好像都在争着一个清高,使你不由自主就会被这庄严感动——千百万的虫一次次地蜕,历尽艰辛羽化后就为通过这声光召唤传种接代。萤火虫雌虫不飞行,雄虫漫天飞舞地呼唤它们,找到伴侣后它们会有淋漓尽致到数小时的交尾,然后雄虫使命完成,过一两天就死了。雌虫找到合适的土缝、石缝产卵,目的也为迎接勇敢的死。雄螽斯同样用鸣声呼唤雌螽斯,不断急促的鸣声是为不断获得新伙伴—— 因此它只要还有气力,就希望有尽量多的伴侣、尽量多的子孙,这种古人称为的“螽斯之德”后来被喻为后妃妻妾间互不嫉妒的妇德。雄螽斯们是明知自己用多了气力会加速死亡,也要穷尽自己生命之力欢乐地歌唱与交尾,等它们力气用尽,它们也就死了。

写得这样有趣!

标签: ,

3 条评论:

  • 我其实对“秋”字颇有疑问,但正文里不好写。如文中大篆里“秋”字的右侧分明是个乌龟吧,为什么要说是蟋蟀呢?甲骨文里的图片确实像个蟋蟀。在此存疑吧。

    作者 Blogger Mountain, 时间 10/06/2006 9:19 下午  

  • 让这个在大都市的孤独无亲的blog主人在这个秋节中,少一些“心”思,秋日有心便“愁”了,我祝福你今天快乐!

    作者 Blogger fdcn, 时间 10/06/2006 10:30 下午  

  • 多谢Fdcn兄了。

    作者 Blogger Mountain, 时间 10/07/2006 1:18 下午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