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与流年

2007/02/11

转战自己的主页空间

从2003年起,写Wiki和Blog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了,它们其实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工具。这个时代,个人越来越多的嵌入到网络世界里,所以经过考虑,我开通了自己的主页空间。这个Blog会停止更新,今后将转战于那里。谢谢大家对这个Blog的支持。

2007/02/09

Pipes大受欢迎

昨晚把自己几百个RSS源都整理好,准备把它们都导入到Pipes里面去。但今早来到,却发现Pipes由于太受欢迎,服务器承受不住,宕机了(中午又重新上线)。但到处都是关于Pipes的新闻。

下面两则评论在所有的报道中算是言之有物的:

Pipes的开发小组也浮出水面:

现在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究一下Pipes,想想看它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但我总觉得Yahoo!的这个新服务应该是个Big thing。

Update:在我的编程Blog里尝试着用了一下Yahoo Pipes,感觉还不错。如果Pipes的输出能直接做成Widget就更好了。另外,还遇到数据格式不统一带来的问题,比如日期格式不同造成排序混乱,等等。

标签:

2007/02/08

雅虎的利器:Pipes

Yahoo!刚刚推出的一项新服务—Yahoo! Pipes,简单试用了一下,感觉很棒!Yahoo!终于推出了有自己竞争力的服务了。

什么是Pipes?首页上有一段解释:

Pipes是一项主机服务,可以让你在一个可视化的编程环境中,重新组合Feeds并且创建出新的数据混合(mashups )。这项服务的名字是向Unix pipes的献礼,后者可令程序员在命令行里把简单工具串接起来而完成不可思议的、聪明的任务。

Pipes这个工具的目的显然是为了解决目前日益严重的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ing)的问题。让用户可以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信息源,并且从众多的信息中发掘出有用的内容。Pipes的编程接口我还在研究之中。

除此之外,整个Pipes的网站的设计还在鼓励用户分享有用的pipe。每个人可以公开发布自己的pipe,相应的代码也会随之公开。这很像开源社群的运作。

总之,非常棒!非常令人兴奋。

标签:

2007/02/06

开放的虚拟世界

为什么看重第二人生这个“游戏”呢?因为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基于3D图形技术的虚拟世界也可能充满活力。大家对网络社群并不陌生,但现在的网络社群全部都是基于二维的用户界面,交互的效果有限。设想一下未来,我心目中的虚拟世界一定不是象SecondLife这样由一家公司来经营的,它应该像HTML是基于开放标准的。于是我便简单的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结果找到了一些线索。

这个话题对于互联网来说并不新鲜,早在1997年随着VRML97标准的发布,3D就曾经热过一阵。当时SGI下的Cosmo Software曾经推出Cosmo Player和Cosmo World来支持VRML的浏览与开发。但随着一系列收购,相关软件终止了研发,其后VRML的热度就逐渐降下来。VRML之所以不热,也与当年各方面的技术尚不成熟有关。这些年来相关技术在陆续发展,VRML的后继标准便是X3D。(Meng yiqi君有很好的一篇介绍X3D发展的材料,链接在这里

根据Meng yiqi君2004年提供的问答,我们可以看到X3D的简单介绍

X3D是一个用来发布三维内容的开放标准。X3D不仅仅是一种程序API,或仅仅是一种用来交换几何数据的文件格式。X3D能把几何数据和 运行时行为的描述结合到单一的文件中,并且这个文件可以使用包括XML语言在内的不同的文件格式。X3D是对VRML97 ISO规格进行的新的修订,修订工作结合了最新商业图形硬件特性的提升,并基于多年来VRML97开发团体反馈而进行的结构化改进。

对于一个开放的虚拟世界来说,我最感兴趣的是X3D标准中的DIS组件(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分布式交互仿真)。只有实现了DIS,才谈得上建立一个真正开放的虚拟世界。在这里有一篇简单介绍分布式交互仿真的文章《揭开 DIS的技术面纱—分布式交互仿真三大特性的关键技术》。

DIS是对具有时空一致性、互操作性、可伸缩性的综合环境的表达。DIS采用一致的结构、标准和算法,通过网络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类型的仿真应用和真实世界互联、互操作,建立一种人可以参与、交互的综合环境。

开放的虚拟世界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X3D还是来得太早了一点。

标签: , , , ,

网络中立性

最近几日,不论传统的《计算机世界》,还是奇客群居的Slashdot.org都有关于网络中立性争议的报道12,这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课题。于是我节译了英文维基百科上的网络中立性作为学习的材料。

网络中立性(Network neutrality,NN,或为互联网中立性,internet neutrality)是指一种设计互联网(或者其他任何网路)的基础性原则,这种原则规定网络对于其上流动的内容没有选择或者说“中立”。网络中立性尚无统一的定义,各定义间差别很大;但多数都认同:对于网络连接的何种设备无歧视性限制,对于设备是否或者如何通讯无歧视性限制,或者不因一种通讯而降低另一种通讯的服务等级,这样的网络是完全的网络 中立性的一个例子。

电信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实现一些新的服务和内容模式的过程中,试图对互联网的流量和内容施加有选择的(或者说歧视性的)控制。大约在2003年间,针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这种行为,在一些反对意见中“网络中立性”这个术语被塑造出来的。电信运营商(目前通过提供对整个互联网的访问而盈利)已经提议,根据一种“分层服务”(tiered service,TS)模型将特定“高优先级”的流量隔离出来;他们声称这样他们就可以为客户提供高级的功能和更高品质的服务。但利害攸关的是,电信运营商可能会利用这种权利对不同的流量类型提供有歧视性的服务—针对某些内容提供商(即某些网站、服务、协议)的内容而收费,如不付费则提供很差的服务或者没有服务。

分层服务的建议者声称,“高优先级流量”模型可以被正当的使用,并不会对公众的带宽或者服务品质施加实质性的限制。因此,“网络中立性”被指责成“一种找麻烦的解决方案”,并且被指责成减损了建设、启动新一代互联网的激励作用。[1]

中立性的支持者则声称,电信运营商之所以寻求这种分层服务模型,更多的是为了通过控制传递途径(pipeline)来获利,而非来自对他们内容或者服务的需求。他们以其他的大众传播和电讯技术为类比,指出电信运营商支配了并且(或者)抑制了广播和电话技术,从而导致了更少的客户选择、服务多样性,更多的公司官僚(corporate bureaucracy)和网络分层(network stratification). (参见 社会分层)。[2] 另有人声称,他们相信网络中立性对维系现有的自由拥有首位的重要性。[3]

还有第三组群体认为争论双方的观点都很可疑。[4]

姑且不论美国人、欧洲人如何争论,这个话题如果在中国展开,首要的问题必然是我们伟大的防火长城GFW。这个21世纪的技术怪物在广泛的侵害着中国人的权益,不知道何时才能消失呀。

标签: , ,

2007/02/04

程序设计之搜索

给我自己的Google Co-op 搜索引擎建立了一个自己的Blog,主要是方便自己平时用,也希望把自己在编程方面的积累有个存放的地方。一边是我自己在学习,另一边是这个搜索引擎在成长,我觉得这是满好玩的一件事。

标签: , ,

2007/02/01

第二人生

上个星期(1月26日),维基百科上的一则法新社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瑞典官方表示将成为在虚拟现实世界第二人生中建立外交机构的第一个国家”。 之前,也听说过IBM和Sun都在“第二人生”里建立了自己的属地,但对这些消息都没有太在意。但这次不同,这次的消息在说,一个国家实体对虚拟世界产生了兴趣,这不免让我想去看个究竟。

在英文维基百科中,“第二人生”的词条开头是这样写的:

第二人生(缩写为SL)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2006年底、2007年初通过主流媒体它引起了国际性的关注。它由Linden实验室开发,它有一个可以下载的客户端程序,通过这个程序用户可以经可动的电子化身相互交流,从而提供了高层次的社会网络服务以及一个元宇宙 (metaverse)的大体面貌。

尽管第二人生有时被称作一种游戏,但大体说来,它没有点数、积分、盈家或者输者、等级或者终极策略等等其他游戏具备的特征。用户在这里 被称为“居民”,他们可以象真的世界一样访问这个虚拟的世界。他们探险,与其他居民相会,社会化,参与个人的或者集体的活动,并且购买物品(虚拟财产)和 相互服务。当他们在这个世界里花了更多的时间,他们学会了新的技能,并且在社会中更加成熟,渐渐学会了这个虚拟环境的文化与方式。

第二人生的虚拟货币被称为Linden币,它可以在由用户、Linden实验室、真实世界的公司构成的市场上兑换成美元。这个水平的世界由一大组称为“网格”的服务器来模拟。用户按照一种非常规律的模式登录到网格上,截止2007年一月,在线用户数最少达到12000人(大约在UTC上 午十一点),最高在线用户数量为25000人(大约在UTC下午11点)。尽管有许多用户不活跃,而且有一些用户有多个帐号,总体来算,第二人生已经有三 百万注册帐号。

瑞典官方在第二人生建立外交机构,主要是为了建设一种信息的门户。而1月31日的另一则法新社的新闻则在说,瑞典的税务部门也盯上了“第二人生”。当人们把虚拟世界的财产转换成现实世界的财富时,他们应当纳税!

稍微又查阅了一下,在第二人生中建立机构的组织很多,维基百科中专门有一个列表

前天,我专程去买了《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这本书,想读读这本畅想未来的书,然后仔细想想互联网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改变世界的是人们无尽的想象力。

标签: , ,